2018年,南充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堅持“掛帥出征、掛圖作戰、掛責問效”抓脫貧,堅持“日暗訪、日通報”暗訪督查抓落實,大力探索建設脫貧奔康產業園,強化產業培育,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深入推行“五帶五強”工作法,強化黨建扶貧,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經市縣兩級驗收,閬中市、營山縣2個貧困縣達到貧困縣摘帽 “一低三有” 標準,初審全部合格;423個貧困村全部達到貧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標準,經市政府審定并公告,退出貧困村序列;7.7981萬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貧困人口脫貧“一超六有”標準,實現脫貧。
1月16日,記者從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了解到,近年來,全市上下始終扭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圍繞實現“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目標,在全市貧困村全覆蓋建設脫貧奔康產業園,帶動貧困群眾入園發展、穩定增收,走出產業扶貧實現穩定脫貧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1023個,帶動貧困戶9.1萬戶,戶均增收1.2萬元以上。
發展要素向產業園集中 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蒙蒙冬霧中,1月氣溫有時低得只有幾度,但在順慶區漁溪鄉集鳳寺村脫貧奔康產業園里,卻是生機盎然,蘿卜、白菜、萵筍、花菜等時令蔬菜長勢良好。1月16日,記者來到集鳳寺村脫貧奔康產業園時,村民伍志瓊一邊熟練地拔蘿卜,一邊跟一起勞作的村民聊著家常,紅潤的臉上不時露出笑容。
“我現在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園區務工收入,每年收入可觀又穩定。我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十分滿意。”談及過去的苦日子,伍志瓊感慨道,她丈夫常年患病,喪失勞動能力,家里有兩個上學的孩子。44歲的她既沒有文化,也不懂技術,除了耕種家里的2畝地,平時只能到處打短工,在建筑工地提灰桶、當小工,這家還沒完工就得趕緊找下家,很累,錢也不多。
2014年,隨著精準脫貧號角的吹響,集鳳寺村通過流轉土地,建起了脫貧奔康產業園。伍志瓊把家里的2畝地流轉出去,每年有1000多元租金收入。手腳麻利的她又到產業園里當起了工人,定期拿工資。“工作簡單又穩定,每天拿現錢。我最滿意的是工作地點離家近,打工掙錢和照顧家人兩不誤。”伍志瓊說。
記者了解到,占地3200畝的蔬菜基地是漁溪鄉最大的脫貧奔康產業園,吸納了20余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入園務工,每人每年務工收入8000元左右。目前,漁溪鄉有4個脫貧奔康產業園,有農業龍頭企業、專合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30余個。部分村子建起產業扶貧互助協會,由產業大戶擔任會長,負責向所在村貧困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銷售渠道,有力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貧困群眾往往因無門路、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等因素,導致貧困,受自身條件局限,僅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實現脫貧奔康。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按照‘產業向園區集中、貧困戶向園區集中、政策資源向園區集中’的思路,搭建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平臺。”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長鄧強向記者介紹,產業向園區集中就是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現代農業、有機農業、農工結合、農旅結合為方向,根據貧困村自然條件和貧困群眾種養習慣選定主導產業,采用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先進設施裝備、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走特色產業發展之路。貧困戶向園區集中就是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下成為業主大戶或家庭農場主,讓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政策資金入股,享受產業發展紅利。政策資源向園區集中就是圍繞園區聚集政策、匹配資金、整合項目、調兵遣將,確保資源集中、要素集成。
以產業帶就業 吸納村民務工
2013年以前,西充縣雙鳳鎮跳蹬河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小孩,勞動力嚴重流失,土地撂荒嚴重。自從村上成立興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后,村里620余畝撂荒地重新開墾,建成標準化香桃基地300畝、柑桔基地320畝,配套養殖小家禽5000只,新建農家樂1處,村民生活方式也悄然發生變化。“村民自建合作社,有土地租金收入,還可以在合作社上班掙錢,合作社盈利后還有分紅。”跳蹬河村黨支部書記胡江說。
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專業合作社,使得發展香桃產業的基礎優勢變得十分明顯。據了解,以創新“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大戶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大戶帶動型產業扶貧機制,組建而成的高家溝、金子山、富松專業合作社,整治撂荒地1000畝,高標準打造香桃基地1200畝。據西充縣古樓鎮高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先明介紹,合作社將土地集中整治后分片轉包給大戶,技術、種子、農藥、肥料都由大戶統一出,再由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將土地進行反包,共同發展香桃產業,貧困戶通過“產業分紅+入園務工”實現增收。如今,高家溝村已建成年產值達180萬元的香桃產業基地,實現年戶均增收2200元以上。
1月16日,記者在位于儀隴縣賽金鎮潮水壩村的海升集團現代柑橘產業園看到,碧綠山林間,成片的柑橘苗整齊劃一,翠綠欲滴,一條條水泥村道路在產業園里蜿蜒,一棟棟新村居民聚居點點綴其間。
“2016年11月,海升集團來儀隴投資成立儀隴海越農業有限公司,擬投資8.75億元,建設3萬畝高標準現代柑橘產業示范園;擬投資20.5億元,建設集柑橘苗木繁育、果品分選倉儲、冷鏈物流、塑框配套、精深加工、柑研中心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項目,帶動儀隴全縣發展柑橘產業20萬畝。”儀隴海越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一凡介紹,目前已建成一期高標準現代柑橘產業示范園1.03萬畝,二期1萬畝高標準示范園基地、1000畝脫毒苗基地、用地300畝果品精深加工項目已成功簽約并啟動實施。
據了解,海升集團現代柑橘產業園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反租倒包、股權量化、股本分紅、農民自建園、勞務收入、租金收入等方式,帶動園區及周邊村民7136戶21856人發展產業,其中貧困戶852戶3012人,戶均實現年增收1萬元以上。
“按照‘貧困村村村有園、貧困戶戶戶入園’的總體要求,目前,南充共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1023個,帶動貧困戶9.1萬戶,戶均增收1.2萬元以上。”鄧強介紹,通過政府引導、農民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合作社組織的產業發展“五方聯動”模式,推動貧困戶向產業集中、向園區集中,優先吸納貧困戶入園務工,優先對貧困戶進行保底分紅,以產業帶就業,變農民為產業工人,變貧困戶為股東。
據統計,2018年,南充423個貧困村全部達到貧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標準,退出貧困村序列;7.7981萬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貧困人口脫貧“一超六有”標準,實現脫貧。
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 創新機制防范市場風險
“過去,一家人被貧窮和疾病壓得喘不過氣來,是脫貧攻堅點燃了我對生活的希望,把我拉出了貧困的泥坑。”如今,在南部縣大堰鄉純陽山村種植了一個菇棚的村民姚素瓊,一年已凈掙10萬元。她告訴記者,2016年7月,得知村里要建脫貧奔康食用菌產業園時,她就萌生了貸款入股產業園的想法。
1月16日,記者在純陽山村采訪時,姚素瓊坦言,她不懂市場,也曾因此擔心:“如果菌菇銷路不好,貸款可能血本無歸。”
南部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譚必武說,姚素瓊的擔憂,也是很多貧困戶的心聲。
針對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收益低等問題,如何防范市場風險?我市創新多元投入、利益聯結和風險防范“三大機制”,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在每個貧困村建立產業扶持基金,運用市場化辦法撬動業主投入、金融投入、社會投入。產業扶持基金可入股龍頭企業或業主大戶,用于產業發展,收益用于給貧困戶分紅、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并按比例提取作為基金補充,確保滾動投入、滾動發展。貧困戶除了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返租倒包、托管承包等方式實現利益聯結外,還可通過產業到戶資金、產業扶持基金、小額信貸資金等政策資金入股龍頭企業或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紅。我市還在貧困村試點建立“扶貧保險+風險基金”的風險防范機制,每個村建立產業發展風險基金,引入保險機構承保,一旦發生信用風險、種養風險,先由保險公司理賠,再由風險基金按一定比例補助,增強貧困戶在發展產業過程中的抗風險能力,最大限度消除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
“如果虧了,有保險公司賠償,也有風險基金補助,就像上了雙保險。”姚素瓊告訴記者,她心里有了底后,貸款5萬元入股產業園,不僅成為園區股東,還參與菇棚日常管理。
據統計,目前,全市已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1023個,帶動貧困戶9.1萬戶,戶均增收1.2萬元以上。“在探索發展脫貧奔康產業園的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生命線’,產業興則脫貧快,產業強則脫貧實。”鄧強說,一個脫貧奔康產業園、一套市場化運作機制和一系列現代金融手段,大大激活了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全市在抓產業扶貧上始終堅持市場導向、抱團發展和以群眾為主體,探索出了政府引導、群眾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合作社組織“五方聯動”建設脫貧奔康產業園的模式,推動了產業項目、貧困戶、政策資源向園區“三集中”,破解了產業扶貧的“死結”,帶動貧困群眾入園發展、穩定增收。(記者 杜杰 實習生 唐小剛)
原標題:全市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1023個
大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