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文/肖姍姍 圖/范紅英)10月3日晚7點半,中國原創民族歌劇《張思德》在成都西南劇院進行了內部審查匯報演出,全場座無虛席,觀眾們選擇了在中秋節的前夜,觀看這場由重大革命題材改編的紅色歌劇來表達對英烈模范張思德的思念。張思德,四川南充儀隴人,毛澤東為他因公殉職寫下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2017年初,南充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了歌劇《張思德》的籌備工作,經過八個多月的潛心打造,這臺集國內一流創作團隊和人才、一流燈光和舞美的高質量原創歌劇作品終于與觀眾見面,作為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獻禮作,在成都恢弘啟幕。
據了解,歌劇《張思德》動用了100多名演職人員,300余套服裝,打造了5幕場景。包括張思德在家鄉積極動員伙伴參軍、跟隨紅軍長征途中艱難跋涉、前往陜北奔赴抗日戰場、在延安為毛澤東當衛士、帶領戰友奮戰炭窯不幸犧牲、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會上動情發表《為人民服務》演講等劇情,著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唐棟擔任編劇,國家一級導演傅勇凡任導演。
伴隨著恢弘的交響樂曲,淺藍色追光燈一柱,映襯著一位身著紅軍軍裝、背負槍支和柴火,脖子上掛著一條白圍巾的戰士——這正是張思德的經典形象,既偉岸又平凡。張思德由武警政治工作部文工團獨唱演員呂宏偉飾演,從專業的演唱和極富張力的舞臺表現力,呂宏偉得到了臺下觀眾一次次熱烈的掌聲。
南充籍、空政歌舞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陳小濤在劇中扮演毛澤東,在總政歌舞團著名化妝師莽姍姍的打造下,陳小濤版毛澤東不僅形似,而且相當傳神。此外,中央歌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慶爽、“陜北歌王”趙大地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的演唱在劇中既是串起故事的重要過渡,更是升華主題的催淚彈。例如,當劇情發展到長征勝利抵達陜北時,趙大地一嗓子“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百轉千折的唱腔既傾訴著長征的千辛萬苦,又有勝利后的豁然開朗。而除了這典型陜北民族音樂元素,全劇還穿插著張思德家鄉的川北小調,或悠長,或精巧,唱出了張思德的堅毅、張思德的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劇情和歌唱,整臺歌劇的場景營造更是令人震撼。那些激烈的對敵作戰、跋涉草地的險要艱辛、趕挖炭窯的舍己救人……全部都在一方小小的舞臺上表現了出來,逼真得近在眼前,幾次令人屏息。據了解,這樣的立體效果,是因為歌劇《張思德》首次使用了大量的激光燈,和真實的舞臺布景合理搭配,虛實結合。使用激光燈制造3D效果,這在四川的舞臺劇中尚屬首次。
長達3個多小時的時間中,整個舞臺展現出波瀾壯闊的宏大場面、極富張力和個性的人物刻畫、感人至深的音樂、引人入勝的劇情等,將張思德精神和歌劇《張思德》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給現場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
作為主演之一,南充籍、空政歌舞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陳小濤非常激動,他表示:“作為‘為人民服務’光輝典范張思德的家鄉人,能夠有幸參與這部歌劇的創作、演出,我感到十分榮幸。”陳小濤希望能以這樣的方式,助力家鄉南充的發展。張思德的扮演者呂宏偉是導演欽點挑大梁的人選,認為他無論是氣質、形象還是身高,都十分接近于張思德。
幾場演下來,呂宏偉漸入佳境,而其穩定而精彩的發揮,離不開臺下的刻苦排練。呂宏偉透露,到成都前,他就開始了精心準備。除了看劇本、看歌譜,還通過網絡查找資料了解張思德的經歷,研究歌曲和臺詞如何更好地結合,多次與導演溝通自己對張思德人物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舞臺上利用音樂、肢體呈現出張思德的形象。他將歌劇《張思德》的劇本、歌譜放在床頭,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前都要翻看,每天至少進行一次練唱。“我很早以前就知道張思德的事跡,這次參演歌劇《張思德》,對張思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過呂宏偉對人物和劇情的揣摩,在舞臺上,他除了表現出張思德勤勞、樸實等品質,還完美地詮釋了這個川娃子的靈活與機智。
南充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南充一直將張思德精神作為重要精神文化符號,不斷挖掘符合主流思想、具有時代特征的張思德精神,并代代發揚和傳承。“歌劇《張思德》是一部以‘為人民服務’為題材,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中國原創民族歌劇,接下來還將繼續打磨、優化、提升、精煉,將其打造成一部紅色精品歌劇,作為長期演出的重點劇目,落地南充,巡演川內,進京和出省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