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拍電視劇、電影還是錄制一檔電視節目,導演就是這個劇組里面的“靈魂人物”不僅要完整地表達劇本內容的要求,還要做好拍攝現場的各類協調調度工作,掌握著所拍鏡頭的通過權。
張政文,四川省儀隴縣電視臺導演,貴州人,侗族。2012年來到儀隴縣電視臺負責《德鄉故事匯》欄目的編導工作。《德鄉故事匯》演員都是業余的,他們是來自全縣各地的表演愛好者,是真正的儀隴人自己演自己的故事。
張政文每天都是在忙碌中度過,清晨的他腳步更顯匆忙。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新一集的《德鄉故事匯》今天要開機拍攝了。
,一大早他就來到到電視臺為開機工作做準備。第一件事是檢查道具的準備情況,桌上的這些柴米油鹽不是他的生活用品,是拍攝之用的道具,他在一一清點是否準備齊全。
,每一集《德鄉故事匯》都是張政文自己寫劇本、當導演、找演員、搞剪輯,工作量非常大。欄目開播三年來,張政文共組織拍攝《德鄉故事匯》40多期, 深受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劇本雖說是自己編寫的,但在拍攝前還是要再認真地琢磨一下。
,上午八點鐘演員們都陸續來到拍攝地,張導還要和演員們再一次溝通劇中人物的表演細節,因為演員都是業余的所以他們采取先試戲后實拍的拍攝方法。
,經過現場幾次試戲,張導找準機位調試好攝像機準備開機拍攝。
,雖說是一個劇組,但由于受節目錄制經費所限,所有的劇組成員都是義務的。然而攝像的就他一個人,往往固定好幾個機位后他一人要操作幾臺攝像機,拍攝時就在各個機位之間來回地跑。
,每次錄制節目時,從籌劃到實施,從臺前到幕后編劇、導演、道具、剪輯大多數工作都是由張政文一人完成。新一期的《德鄉故事匯》拍攝鏡頭要多一些場景較為復雜,拍攝難度要大一些,所以臺里派了一名同事與他配合。
,《德鄉故事匯》欄目的演員有工人、農民、學生、機關工作人員…他們都是來自全縣各地的表演愛好者。由于他們不是專業演員,很多鏡頭有時候要拍多次才能成功,所以在拍攝過程中張政文不厭其煩地給他們示范動作和交流如何進入劇中人物角色。
,拍攝時張政文目不轉睛地看著攝像機監視屏,聚精會神地操作攝像機,生怕遺漏任何一個精彩細節。
,張政文很熱愛自己的這份事業,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工作狂, 每天早出晚歸,宿舍、拍攝地兩點一線連軸轉。拍攝期間午餐都吃簡單的盒飯。
,張導在工作時很嚴肅,拍攝時一絲不茍,有時候他也會對演員發火。但平時的張政文和藹可親,他也知道這些業余演員配合他工作也不容易。你看,剛吃完飯就給演員們端茶倒水。
,今天上午的拍攝工作從8點多鐘開始直到下午1點多才告一段落。下午的外景拍攝要馬上要進行,于是來到外景拍攝地查看布景情況。
,經過和演員們一陣子交流后,外景地的拍攝準備開始。
,每期《德鄉故事匯》節目最長不超過30分鐘,觀眾在看節目時不經意間就結束了,但在每一期《德鄉故事匯》的背后是張導他們300分鐘、600分鐘或更多的付出,外景地拍攝更是一項最辛苦的工作。
,看張導的這種吸煙方式煙熏火燎的,四、五支煙一起吸,這不是他的煙癮大,而是因劇情所需要布置一個因發愁而吸很多煙的場景。
,下午的外景拍攝在5點半就結束了,晚餐更簡單一人一碗面條。接著就要開始晚上鏡頭的拍攝,在做準備的這點時間里張導來到劇組服裝贊助商的門店里為晚上的拍攝選擇一件服裝道具。
,拍攝準備工作有很多,細節之處他都親自去落實。這不,剛從服裝店出來又到美發店和美發師確定劇中人物發型造型。
,中秋時節的儀隴早晚溫差較大,夜幕降臨時寒氣襲來,但這絲毫不影響張導他們拍攝。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場景布置,晚上7點左右,天色漸漸黑了下來。長長的搖臂架上安裝著攝像機,在燈光的照射下晚上的拍攝開始了。
,一天的拍攝工作結束后,大家都很累了,但張導并沒有歇著。回到電視臺還要瀏覽一下今天所拍的鏡頭,沒達到劇情要求的明天還要重拍。
,張政文做導演的這份工作很辛苦,但他很熱愛這份職業。拍攝時室內、室外連軸轉。大多數時候為了劇情內容的需要要到很遠的外景地拍攝,設備、道具搬進拿出雖然麻煩但他都和大家一起搬。
,“做好每期節目,讓觀眾能笑,自己累一點就值得”這是張導工作的動力。他是侗族人,長期工作生活在漢族地區,很少時候回家,想家的時候就穿上侗族的傳統服裝和同事、朋友們聊天、喝茶以解思鄉之愁。
,本組作品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