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瞿遠輝(右一)從18歲開始學彈棉花,至今已有35個年頭。“彈棉花”既辛苦也快樂。要制作一床溫暖的棉絮,經過松花、彈花、拉網線、碾壓、成品包裝等幾道工序,前后要耗費10余個小時。這其中“彈花”耗時最久、最辛苦。說到快樂,按老瞿的話講:一天不聽到彈花的弦聲心里就不舒服。在美妙的弦音聲中,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 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 彈成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圖為老瞿正為自己心愛的彈弓上弦。
53歲的瞿遠輝(右一)從18歲開始學彈棉花,至今已有35個年頭。“彈棉花”既辛苦也快樂。要制作一床溫暖的棉絮,經過松花、彈花、拉網線、碾壓、成品包裝等幾道工序,前后要耗費10余個小時。這其中“彈花”耗時最久、最辛苦。說到快樂,按老瞿的話講:一天不聽到彈花的弦聲心里就不舒服。在美妙的弦音聲中,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 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 彈成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圖為老瞿正為自己心愛的彈弓上弦。
,一顧客騎車拉上舊棉被前來翻新,老瞿笑臉相迎,并幫著缷貨。
,翻新舊棉絮按重量計費,老瞿只手稱秤以示公正。舊棉絮翻新需要經過拆網線、除雜質、拉松后才能彈花。年成越久遠,拉彈的難度越大,揚塵也越重。
,松棉工序很重要,把緊壓的棉花拉松,同時把棉花中的雜質,包括沒有剔除干凈的棉籽去掉。這道工序通常由其賢內助(右一)協助完成。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這是彈花匠對自己手藝的一種詮釋,也是人們對他們的勞動最為形象的比喻。彈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為弦;還有木棰、鏟頭,磨盤等。開彈前,老瞿的助手把他要使用的工具一一擺放出來。
,棉花充分拉松后,老瞿就準備開彈了。他首先在腰間系上一條繩子(有的工匠直接用腰帶代替),用以固定背部富有彈性的小竹竿,高出頭部的竹竿上端懸系一繩,用于懸吊大木弓。這樣左手握弓,右手執棰就能彈花了。
,木弓的弦多為牛筋制作,為了保證經久耐用,并且不粘連或少粘連棉花,工匠們通常在開弓前要往弦上打臘拋光。
,通過木棰敲擊弓弦,弓弦不斷地彈動讓棉花漫漫地變得蓬松起來,一床棉絮好不好,暖不暖和,關鍵就在彈花環節。這一環節最能展示工匠的才華,也最為辛苦。
,松軟的棉花攤平后必須用細密的網線來固定。老瞿和老伴一來一往,往來穿梭,網線或平行、或交叉,最終密密地把蓬松的棉花歸整成一條棉被。
,拉好網線后,用磨盤把棉被磨平整。雙手緊握磨盤,不停地來回磨動,上面磨平后再翻過來磨下面。
,手的力量畢竟有限,老瞿最后亮出絕招,腳踩磨盤,不停扭動腰部,棉被被打磨得更加平整。
,一床棉絮要么是來料加工,由顧客提供原料(新舊棉花),并按其要求加工或翻新棉被;要么是工匠自己購進新棉,加工成不同規格、重量的棉被對外出售。
,經過反復壓磨,整套工序下來,一條暖暖的棉被就在老瞿的手中完成了。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似簡單,做起來也挺難。老瞿話不多,但干起活來卻一點不馬虎。彈棉花不僅費力也是個精細活,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而“上線”則是細致的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手工彈棉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老瞿不僅由行商變成了坐商,而且也添置了機器,開始了機械加工。但他坦言,機械生產的東西無論如何也沒手工產品好用、耐用。
,本組作品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