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思濤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承和表述、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鐵器鍛造(俗稱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是“非遺”傳統手工藝技能中的一種,這種工藝,雖然原始,但很實用;雖然簡單,但并不易學。鐵器鍛造的地方叫鐵匠鋪,鋪子中央放個大火爐,爐邊架一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后移到大鐵墩上,由師傅(上手)掌主錘,徒弟(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在鍛打過程中,師傅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梢哉f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鐵器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閂等。
常言道:人生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炎熱,活著就如入地獄。三者中打鐵位居第一位,可見其難度。
儀隴縣三蛟鎮60歲的康正穩師傅,從事這門技藝長達40余年。解放前,他爺爺是打鐵匠出身,解放后他爸爸加入了鐵業社,他本人在鐵業社里子承父業,成為打鐵的一把好手。90年代,鐵業社不景氣,末期破產倒閉??祹煾翟谌枣偵献粤㈤T戶開起了鐵匠鋪。40年來鍛造的不僅僅是鐵器,更多的是他日益精湛的技藝和他對打鐵的那份難舍難分的情分。他先后帶過8個徒弟,包括自己的兒子,但時間都不長,他們多是因吃不下這份苦而另擇它業。當談到目前機械制造對傳統手工藝的沖擊時,他很淡定地說道:“大家還是離不開他的產品,因為他鍛造的東西不僅好用,而且使用壽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