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編輯:陳思濤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巖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稱為喀斯特地貌。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的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瀑、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筆者先后去過四川境內的宜賓興文溶洞、巴中諾水河中峰洞、廣元朝天雪溪洞,留下印象最深的當數廣元的雪溪洞。“雪溪洞”位于廣元市朝天區,其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因洞內鐘乳石雪白如玉,故取名為雪溪洞;二是陸游晚年“風雨過龍門閣”時,曾在此洞中觀賞題“雪溪”詩一首:“風雨尚遠游,回首始欲愁;北顧龍門棧, 西望黑云頭;危途踏半橋, 扶杖俯洪流;雪溪巴山來, 衰翁蔥嶺留。”雪溪洞因此而得名。 雪溪洞口前是一間開闊的大廳。廳側,清澈的小溪---潛溪緩緩流淌著。所以,與其稱“雪溪”還不如叫“潛溪”。一入洞門,“潛溪龍宮”在五彩燈光的照耀下,萬千鐘乳石像怒放的蓮花從高空倒垂下來,懸掛在蓮花潭之上。碧潭波光粼粼,花瓣晶瑩剔透,五光十色,勝似瑤池仙境。蓮花潭北端是一座幽清的小山峽,峽壁似削,峽谷幽深,耐人尋味。順溪前行百米,有一巨型落地石乳鐘,三人方可合圍。在廊橋、棧道穿行數百步后,抬眼望見一玉石般的大石柱。恰似一青春少女,瀟灑溫柔,慈祥可親,人們叫它“滴水觀音”。與觀音石柱相對應的另一石山,被溪水環繞,勢如孤島,名曰“潛溪仙島”。仙島后的“神龍池”中臥著兩條丈余的青龍和黃龍,張牙舞爪,爭搶龍珠,人稱“二龍戲珠”。神龍池前,十圍粗的大石柱,人稱蟠桃樹,下是一座石橋,人稱“銀河渡”,它將兩岸連接起來。橋北玉柱立地頂天,據有關專家考證,此柱的形成已有一億三千年的歷史了,稱為“盤古玉樹”……洞中石瀑、石幔、石花、石筍、石柱,擬物狀人,巧奪天工。洞中的每一根鐘乳,每一片巖壁,都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天然雕塑,地設天造了這座神奇的地下仙宮。
雪溪洞真是一個神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