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部縣東壩鎮打鼓山村脫貧奔康產業園 梁洪源/攝
●本報記者 楊曉江 實習生 何映卓 張茜
2017年是脫貧攻堅承上啟下、全面突破的關鍵之年,南充市委、市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南部縣、蓬安縣相繼摘掉貧困縣帽子;嘉陵區、儀隴縣、高坪區3個貧困縣(區)順利完成省級驗收評估;全市468個貧困村全部達到貧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標準;10.705萬人全部達到貧困人口脫貧“一超六有”標準,順利實現脫貧。
一年來,南充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脫貧攻堅戰向縱深推進;廣大貧困群眾感黨恩、知奮進,脫貧致富門路越來越寬。
采取“五方聯動” 貧困村建起脫貧奔康產業園
2018年1月10日,記者在南部縣東壩鎮打鼓山村采訪時看到,鄉村道路寬闊平坦,產業園內柑橘樹漫山遍野,在一些山頭或平地上,三三兩兩的農民正在鋤草、施肥。
“自從村里建起脫貧奔康產業園,我每天都要來這里務工,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48歲的村民羅堂秀告訴記者,她患有風濕病,干不了重活,生活因此一度陷入貧困。村里建產業園,她以2.2畝土地入股,每年不但有租金、糧食直補等收入,僅在產業園務工,一年就有5000多元收入,三年后柑橘掛果,她還能享受分紅,收益渠道不僅多,而且有保障,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然而,3年前的打鼓山村沒有通村公路,沒有致富產業,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如今,在扶貧政策和扶貧干部幫扶下,打鼓山村建成脫貧奔康(柑橘)產業園3000畝,有100多名村民入園務工,人均年務工收入約6000元;進入盛產期的柑橘,每畝收入將達9000元以上;林下套種蔬菜、花生等,參與產業園發展的村民還可年均增收1500元左右。
東壩鎮脫貧奔康產業園的柑橘樹長勢喜人,在南部縣大堰鄉純陽山村食用菌種植大棚,也是一片脫貧奔康新景象。
純陽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魏小潔告訴記者,純陽山村地處南部中型水庫八爾湖淹沒區,距縣城40公里,自然條件差,是典型的貧困村。2016年以來,該村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果樹種植和鄉村旅游,在產業帶動下,貧困群眾紛紛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下料、覆土、摘菇,這是純陽山村脫貧戶畢興成每天的工作。“以前我只懂種玉米、小麥,賺不到錢,也不敢搞其它產業。”畢興成告訴記者,村里建脫貧奔康(食用菌)產業園,有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解決技術難題。同時,每戶村民貸款5萬元,政府貼息一部分,剩余部分由政府和企業出資,農民只需投工投勞就可以參與產業園發展。
魏小潔介紹,純陽山村食用菌產業園有16個大棚,組建了南部縣純陽山脫貧奔康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運作模式,充分調動貧困戶積極性,讓村民主動參與園區發展,他們脫貧奔康的愿望更加強烈。
建脫貧奔康產業園,是我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舉措。記者從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獲悉,針對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無門路、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無膽量“五無”問題,我市采取堅持黨政引導、龍頭帶動、群眾主體、金融支持、專合組織“五方聯動”,在所有貧困村市場化建設脫貧奔康產業園,貧困群眾戶戶入園、戶戶增收。
目前,全市已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876個,引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427家,發展規模種植48.41萬畝,通過入園成為種養大戶、反租倒包、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戶5.84萬戶16.75萬人增收致富。
實施“三大行動” 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日前,記者在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一服裝生產車間看到,40多名農家婦女在車間操作縫紉機,她們把一塊塊布料縫制成衣服。這是嘉陵區創新扶貧方式,在農村開設的就業扶貧車間。
“在就業扶貧車間打工,既能就近就業,又能照顧家人。”塘灣村村民杜紅英說,她丈夫患有糖尿病,家里還有臥病在床的老人,生活十分困難,就業扶貧車間開到村里,她學會了縫紉技術,如今成了一名技術工人。
眼下,杜紅英在就業扶貧車間上班,有了穩定的收入,家里的日子漸漸有了起色。“是黨和政府的幫助,讓我們走出生活困境;企業還免費培訓我們技能,真是雪中送炭。”杜紅英對村里建起的就業扶貧車間贊不絕口。
2017年初,四川順成紡織品有限公司結合塘灣村實際,在該村投入50多萬元,租用村小舊址400平方米,采取“公司+村委會+貧困戶”模式,吸納46名村民就業,其中貧困群眾15人,實現年產值300萬元,年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
記者從嘉陵區就業服務管理局了解到,嘉陵區多方尋找手工藝、農產品加工、來料加工等投資少、見效快、群眾能直接受益的項目,就業扶貧車間應運而生,實現建成一處車間、發展一方產業、解決一批就業、脫貧一批群眾的目標。目前,嘉陵區已建成依格爾吉安鎮、石牌樓生態農業石樓鄉、永越服飾雙店鄉、順成紡織一立鎮塘灣村等就業扶貧車間,覆蓋26個鄉鎮,吸納貧困群眾近千名。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代俊介紹,去年以來,我市始終把就業扶貧作為重中之重,按照“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工作思路,以“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為目標,不斷延伸服務、培訓、就業、創業、責任“五大鏈條”,帶動貧困群眾15.35萬人實現穩定就業,近12萬人實現轉移就業。
“技能扶貧是我市創新‘三大行動’教育引導機制之一。”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長鄧強介紹,我市始終把貧困群眾作為脫貧攻堅的實施主體,扎實開展技能扶貧、文化扶貧、法治扶貧“三大行動”,做到扶貧更扶志、輸血更造血。
推行“五帶五強”工作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是一群來自各行業的排頭兵,他們或是單位負責人,或是單位骨干,他們每天用腳步丈量貧困到小康的距離,帶領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儀隴縣委副書記袁茂鑫是來自省委辦公廳的掛職干部,兼任黎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他幾乎天天泡在村里;南部縣中心鄉獅子嘴村第一書記李鵬飛是縣政協機關的年輕干部,接到選派任命時,妻子剛剛懷孕,他毅然選擇到基層服務貧困群眾。
在脫貧攻堅這場只能贏的戰役中,全市有1878名第一書記走出機關,投入戰斗一線,他們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盡天大的責,他們用實際行動履行著向貧困群眾作出的鄭重承諾:貧困群眾不脫貧,幫扶不脫鉤!老百姓不致富,我們不回家!
“精準扶貧政策下,春風沐浴潮水壩。筑巢引鳳海升來,致富果園利萬家……”1月19日,記者在儀隴縣賽金鎮潮水壩村采訪時看到,該村村民薛登友帶著文藝宣傳隊給村民們表演節目,把黨的政策、潮水壩村的變化編成花鼓、快板、三句半,唱給群眾聽。
“這兩年來,4米寬的柏油馬路連接各家各戶,以前房子破敗不堪的貧困戶紛紛搬進寬敞明亮的小洋樓,村里的撂荒地上建起產業園,村民的錢包一天天鼓起來了。這一切的變化,得益于村干部真心為民做事,村黨支部堅強有力。”薛登友高興地說,幫扶干部天天在村里忙碌,白天忙修路、搞產業,晚上做資料、謀發展,村委會的燈常常亮到凌晨兩三點。
為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全市脫貧攻堅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我市全面推行第一書記“帶班子強隊伍、帶群眾強主體、帶發展強產業、帶真情強服務、帶新風強治理”為主要內容的“五帶五強”工作法,著力打造脫貧攻堅主力軍和先鋒隊,為全面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五帶五強’工作法進一步強化了黨的基層組織。”鄧強說,廣大黨員干部擔任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力軍,實現產業發展到哪里,基層組織就覆蓋到哪里,黨員先進性就體現在哪里。
接下來,我市將強化跟蹤幫扶,鞏固脫貧成果,嚴格落實脫貧攻堅期內“扶持政策不變、支持力度不減、幫扶力量不撤”的要求,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同時,圍繞“閬中、營山2個縣(市)摘帽,411個村退出,7.8萬人脫貧”的年度目標,下足繡花功夫,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