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系姜子牙后裔。齊太公生丁公級,遂有丁氏、姜姓。郡望發(fā)祥地:“濟陽(今河南蘭考一帶),另據(jù)資料記載:丁微音。濟陽郡,系出姜姓,齊太公之子丁公之后,以謚為姓。漢有丁公、丁固……丁姓譜書記載:明代時,丁姓原住福建汀州府上杭縣朱市街,后移居廣東韶州府乳源縣武陽司斗門二都扶洞鄉(xiāng)。清康熙年間,丁姓第九代祖母劉氏率四子丁上德、丁上會、丁上智、丁上文,移居四川東道重慶府合川縣二甲康家洞何家大屋基玉皇祠下。清雍正二年(公元l724年)初,丁姓第十代祖丁上德,率四子丁達碧、丁達祿、丁達全、丁達福,移居四川北道順慶府儀隴縣新豐里馬鞍轎頂山坎下,后又置田產(chǎn)于縣之南的龍橋河李基山柳的涼水井等處一大片土地,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l762年),弟兄分家,丁達碧、丁達祿、丁達福分到李基山、涼水井居住,丁達全仍居轎頂山坎下,成為這里丁姓家庭的始祖。
初到轎頂山,填川熱潮已過。該地的土地、荒山,已被先期到達的楊姓家族所占有。丁姓家族沒有一分土地、荒山。只能以織布為生。后來,用兩匹白布給楊姓,換得上白果一片土地。此地長期無人居住耕種,雜草叢生,荊棘遍地,林木高大,遮天蔽日。
丁姓家族,披星戴月,牽蘿伐木,以利耕種。于藤蘿密布中,砍出明代遺屋三座。稍加整修,即為棲身之所。不久,楊姓家族外遷,丁家又用一根編制精良的絲織馬鞭,換得楊姓下白果一大片荒地,作為牧馬場地,因此取名牧馬坪,后稱牛馬坪。其名沿用至今。
有了荒山荒地,丁姓家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開墾,筑田造地。實在不能開懇的荒山,就留作放牧和林地使用。所開荒地除主要種糧外,相當一部分土地,栽桑養(yǎng)蠶,煮繭抽絲,產(chǎn)量逐年俱增。到清朝末年,每年可抽絲五把(每把l00兩)以上。所產(chǎn)生絲或絲綢,可直接運到順慶府去出售,獲利頗豐。與此同時,丁姓家族還利用土質(zhì)較差的、日照不足的蔭蔽土地,大量種植苧麻,也獲利不小。
經(jīng)清嘉慶到光緒一百五十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通過雇工、地租高利貸等手段的剝削,丁家成了當?shù)厥浊恢傅拇髴簦矣刑?000多桃,旱地6000多桃,共計2500多畝,有山林7000多畝,常年佃戶500余家,雇長工20多人,短工230人次、丫環(huán)、保姆、雜役齊全,一年平均收1300多擔(每擔l00斤),收佃錢l000多吊(每吊折合人民幣50元左右),辦有煮酒制糖的作坊。爾后又在琳瑯山開辦一家織布莊,并和國民黨旅長甯相齊,合伙在馬鞍開辦有8000多萬元股金的錢莊。
丁姓家族和其它客家人一樣,耕讀傳家。不僅要求子女在經(jīng)濟上,要勤耕自立,最大限度追逐財富,而且在學問上,也要持之以恒,苦讀不懈。因此,自十二代丁侶開起,接連五代,代代有秀才,十二代丁侶開、十三代丁秀永、十四代丁延瑞、十五代丁邱阜、十六代丁三品(又名丁懷堂、丁昭)。其中丁邱阜還考取了舉人。丁姓家族經(jīng)濟富裕,人才輩出,成了馬鞍一帶方圓百里的名門望族。
清朝末年,朝廷外無御侮之能,內(nèi)無撫民之策、官僚腐敗、民不聊生。流民成群,八九結(jié)伙,明搶暗偷,很多富戶都在劫難逃,丁姓家族、為躲劫難,保全自己,倡導組織鄰居進行聯(lián)防。在琳瑯山頂修建房屋20多間,建花園、置花廳,利用琳瑯山的險峻,在五個山嘴構(gòu)筑五個堅固的寨門。每個寨門且有3—5人輪流把守。并且組織了20多人的步槍隊,日夜巡邏。整個山寨、易守難攻。丁姓家族的貴重物品,金銀細軟都保存在山寨上。
丁姓家庭在琳瑯山上住了兩三年,安全倒是毫無問題,但100多人吃喝用度,都要從山下往山上運,收租收佃,上下山寨都很不方便。尤其是天旱時節(jié)吃水困難,要從山下往山上挑,于是丁姓家族就策劃,在山下建一個比山寨更堅固、更安全、更方便的堡壘。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l906年)開始,在丁邱南、丁邱玉的主持下,聘名石匠潘海山、蘭木匠、劉土匠,共同策劃設計了大院,丁邱南負責上房和橫房施工,丁邱玉則負責廂房,防衛(wèi)設施,裝修施工。從光緒三十四年(公元l909年到民國十一年(公元l923年)房屋的修建才基本告一段落,又用三年進行裝修,到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前后用了十八年,整個大院全部竣工。
房屋的基礎堅固,用料考究。建房時前后選了兩處石料,均嫌石質(zhì)太軟。后來在院右前方l50米處,選到堅硬細密的石料。裁成長8尺,寬1.5尺,高3尺的條石,用土制絞車拉上來作墻基。筑墻的墻板獅子頭改成寬1.2尺,每天只筑一板高、在筑好墻上任意掏幾個小孔灌上水,第二天早上查看,如不漏水才再往上筑第二板,否則便挖掉重筑。內(nèi)花園周圍所立的十二根柱子,比普通樓房的柱頭大—倍,直徑1.5尺以上。雙檁雙掛,整座大院都用筆直上等的好料建房。
丁家莊園設計完美,做工精細。基石全部四楞上線。房柱檁柱均用推子推過,筆直端莊,樓閣走廊,雕龍畫鳳。大小窗戶七十多個,圓形、長方形、六角形的應有盡有,內(nèi)堂12個外窗均是雕花窗格。十二道半月型石門,不但道道雕有花鳥蟲魚,而且雕有對聯(lián),顯得十分古樸典雅,據(jù)傳一道大門的門柱石雕,兩個石匠整整刻了三個多月。
為了整個大院房屋的采光,設計了一大二小三個四合院,也稱三個天井。在中間的大四合院里有一個內(nèi)花園,每個天井有前后相通的石拱橋,玲瓏剔透。天井的后面與上房的廚房相連處,有一口可裝30多挑長方形的水缸,并代替上房的欄桿和下房隔開。在內(nèi)花園里,鋪有上下相連的石板,石板合縫投竅,平整光滑??繖M房的兩邊,各有一個長方形的石砌花臺,一邊各色菊花吐艷,一邊盤花水仙,迎風怒放。中間花圃,牡丹、紫荊、桂花、臘梅次第開放。前方中路兩邊拐彎處,各有一排花臺,每個花臺都放有多盆盆栽蘭花,一進門就花香襲人。正堂屋內(nèi)后墻中間,立著一個寬八尺高兩丈的雕花神龕,兩邊的橫房,掛有四塊沿邊雕著六條金龍的大匾。大匾上分別刻著“風梧鶴松”“為善最樂”“屋身并潤”“身潤琳瑯”等吉祥賀詞。據(jù)說其中兩塊是民國時期,儀隴縣縣長王公度、陶夢云所送。
整個大院第一階段建房72間,第二階段建房36間,總共108間。按照丁家的說法,“梁山有一百單八將,丁家有一百單八間房子,住在這里的個個是好漢”。建筑總面積3000多平方,門120道,樓上樓下兩層,樓與樓之間,走廊和門相通,樓上樓下扶梯相連。大院左側(cè)后面緊接炮樓。
莊園在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到居住的方便、舒適更重要的是便于防衛(wèi),所以在樓上均設有射擊孔,炮樓里可安置火炮四門。在院壩的垣墻外10米左右處,沿墻挖一條長60多米,寬約10米,深約4米的“護城河”。整個莊園配置了大炮,貫子炮各兩門,步槍十多支,抬槍四支,刀矛l50把,常年巡夜隊20多人。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儀隴和巴中交界處匪首彭良棟聯(lián)合屈匪首新民(外號架子豬)為首近100人,想攻打丁家莊園,多次偵探,始終不能摸清內(nèi)情而未敢輕易下手。
堅固的莊園,群山環(huán)抱,竹木掩映,環(huán)境優(yōu)美。從靴子嘴到莊園后周圍一帶,保留著明代留下來的大樹200多根。后來丁家又雇人栽柏樹200窩,松樹、青?樹、板梨樹l000多株。院后的斑竹成林,郁郁蔥蔥。轎頂山上,灰鶴成群,后四散飛走,不復歸來。而屋后樹林卻來了一群黑色的烏鴉,約l00多只,樹上筑巢,繁殖后代。早出晚歸,自由翱翔。
莊園左邊的古樹林中,人工挑成大堰塘一口,四周全用條石砌成內(nèi)坎,長、寬、深分別約50米、30米、3米,塘內(nèi)蓄水養(yǎng)魚栽荷。每到春夏,蛙鳴魚躍,荷葉青青,芙蓉出水,實在優(yōu)美。
丁家莊園最后一代莊主丁維漢,一九三五年接替他叔叔丁邱玉,擔任永安鄉(xiāng)(現(xiàn)馬鞍)團總。一九四五年至四七年任永安鄉(xiāng)民代表會主席,兼永安鄉(xiāng)銀行董事長直到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丁姓家族和其它客家人一樣,對于財富的追求,是堅韌不拔的,但并非為富不仁,一直詩禮傳家,以善為樂,收取佃戶錢,首先在莊內(nèi)種了“標準田",以此核定豐收年收取的數(shù)額。丁家祖上丁邱川曾奪朱氏家族的佃,大年三十日晚上將朱家逼得走投無路。后來朱德卻當上了八路軍總司令,客觀地講,這對丁家不能不說是—個深刻的教訓。因此,丁家禁絕和官府勾結(jié),欺壓百姓,以求自保。解放后,丁家佃戶很少有人說丁家不對,所以,對于這樣富有的丁家,人民政府只是處以沒收丁家莊園,莊主丁維漢只判一年徒刑的懲罰。
六十至八十年代,黨和政府利用丁家莊園辦起了衛(wèi)生學校,先后培養(yǎng)初、中級衛(wèi)生人員1200多名,為人民的衛(wèi)生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今黨和政府正積極準備以此為基礎,籌建川北地區(qū)民俗博物館。這座丁氏家族的豪華典型的客家民居——川北第一莊將以更嶄新的面貌迎接中外游人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