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老街又叫紅軍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間,馬鞍場鎮因建于一形似馬鞍的山下,取名馬鞍場。老街依山南北而建,全長約500米。街道南端現存有關帝廟,中間修筑有龍母宮、廣圣宮、文昌宮、禹王宮、萬壽宮等古建筑群(系原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的客家會館),統稱“五宮一廟”。據儀隴縣志記載,1933年,紅九軍政治部在這里建立了區蘇維埃政權,現存有紅九軍政治部舊址,以及當時留下的眾多的石刻標語,紅軍街由此而得名。
1933年秋天,中國工農紅軍攻克儀隴后,紅九軍軍長何畏,政委詹才芳率紅九軍,兵分三路向馬鞍進攻,于1933年9月24日解放了馬鞍場。紅九軍在這里建立了區蘇維埃政權,禹王宮曾是區蘇維埃政府辦公的地方。街道石墻和烽火墻上的紅軍標語是紅九軍政治部鐫刻的宣傳標語。這些紅色標語如今是珍貴的革命文物,是儀隴人民引以為豪的見證。為繼承中國工農紅軍的優良傳統,弘揚革命精神,1960年,朱德回馬鞍視察后,將這條街取名紅軍街,成為紅色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受5·12地震的影響,部份古建筑受損較為嚴重。為保護老街古建筑,縣人民政府投資250萬元、鎮人民政府投資150萬元修復了部份受損古建筑;縣文體局投資100萬元維修了“五宮一廟”、鎮人民政府投資50萬元建修古牌坊;今年鎮人民政府投資100萬元對街道路面進行了鋪裝,基本還原了紅軍街的原始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