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居西北三公里處,有一座雄偉挺拔,前高后低,長約一公里,海拔近700米的大山,形如一面飄揚的旗幟,叫做“插旗山”。山的右前方有三座錐形山峰,山后有起伏相連的五個小山峰,整個山形猶如簇擁大旗的八員戰將,統領千軍萬馬,向前進軍。
插旗山,草茂林密,風景秀麗。它和朱德故里的轎頂山,印臺山、關刀山、馬鞍山形成了以琳瑯山為中心的奇特景觀。
當地人傳說,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帶領大將關羽,統兵南征孟獲,和張飛會兵后,為先掃清川東一帶敵患,進兵至今巴儀邊境,受到了當地吳禎統領的獠人武裝頑強抵抗,關羽率部經過幾次戰斗均未取勝,只好駐扎插旗山和駐扎在五郎坪的獠軍對峙。吳禎仗著地形熟悉,摸黑將隊伍埋伏在插旗山下,準備天亮時對諸葛亮部發動突然襲擊。天剛亮,吳禎就下達了總攻的命令,可隊伍一到半山腰,發覺整個山上有規則地插滿了旗幟,部署了“八卦旗陣”。頓時,整個獠軍失去了斗志,不戰自降。
1933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解放了儀隴縣,紅九軍分兵三路向馬鞍場進軍,左路軍從日興經馬路場、福臨場直逼插旗山,遇到了國民黨軍旅長,儀隴、蓬安、營山、南部、西充五縣“剿共”總司令寧相齊部的頑強阻擊,經過兩小時激烈戰斗,紅軍將紅旗插上了插旗山主峰。插旗山回到了人民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