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雀樓遺址
雅雀樓屋頂瓦片圖案
在立山鎮茶房街道的盡頭,有一處片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筑物,這就是傳說中的雅雀樓,設有正殿、關爺殿、下殿、后殿、中殿、鐘樓、鼓樓等。據考證,此建筑物建于明末清初,在全國僅有四座。經過時代的變故,在文化大革命浩劫中,雅雀樓已基本拆除,昔日雄偉壯觀的雅雀樓已成廢墟,雅雀樓的修建地已成良田,面積大約10余畝.追溯歷史,在明末清初,當地有一位大財主,名叫陳廟瑞,此人高大,心地善良,住在鳳凰洞(即茶房古洞),方圓百里都是他家的田土,他一共接了7個老婆,均一直未生育,膝下無子,看著自己如此大的家業無人繼承,心急如焚,估計自己沒有生育能力,便叫七個老婆在多地居住,想借雞下蛋,奇怪的是,七個老婆仍腹中空空,隨著年事已高,無嗣無后,繼承香火,感慨命運天定,覺得自己就是和尚命,打定主意,將自家的田土賣掉,決定在茶房所在地修建廟宇雅雀樓,供自己和前來的和尚一起居住。經過多方籌措,設計修建的廟宇龐大,高15米左右,規模之大,在當地絕無僅有,匠師們從很遠的地方砍來馬桑樹(當時的馬桑樹經過幾年來的生長,樹干粗壯),用于廟前大柱,由于當時設備落后,高10多米的柱頭想盡很多辦法,正當匠師們一籌莫展,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天,傳說石、木兩匠始祖魯班化裝成一位白發蒼蒼、胡須尺長的老人來在施工場面,匠師們看見老者,上千詢問有無其他辦法,老人家手持拐杖說道,我土都壘齊頸項,有啥辦法呀,說完老頭子便不見了,聰明的匠師們見神仙指點,悟出用土來壘,逐漸升高,就這樣才將15多高的柱頭立起來,立正后的柱頭下面用一個小塞扶正,挖開了陪忖的泥土,說來奇怪,大柱立起的當晚下起了暴雨,附近很多樹木刮到,但大柱巍然屹立,經過很多年的建修,雅雀樓終于建成。為了將雅雀樓長期的管理下去,陳廟瑞要求陳姓家族中每一代人找一位管理人員管理雅雀樓。
雅雀樓修好后,陳苗瑞的七個老婆由于不生育,陳苗瑞認定老婆們都是尼姑命,分別在多地附近及巴中、營山等地修建了七處庵,供七個老婆修身,如陽通庵、白云庵、永福庵等。
由于陳苗瑞等行善多年,八大王張獻忠絞四川來在茶房,欲將當地人殺絕,無賴馬不前行,跪下不走,在雅雀樓200多米處的石頭上留下了深深的馬膝印,張獻忠見裝,這是神靈保佑,不能殺戮此地百姓,發動士兵每人用衣兜包土,壘成衣兜山,并栽上8棵樹以作紀念,現有一棵白果樹保存完好。(文字資料由立山鎮李勝提供)
白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