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山寨,孤峰驟撥,高險雄峻,海拔達793米,成為儀隴境內116座山峰之冠。登高望遠,東瞰平昌望崇,南望營山太蓬,西眺儀隴金城,北窺巴中友風,可謂極目蜀天舒。杜甫《望岳》中“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妙意境盡收眼底。一山獨秀,卓爾不群。后人由是冠其名曰——立山。
名稱來自于形象,但盛名卻關乎于瑞雪。每至隆冬時節,冰雪驟至,宛若一夜春風吹得梨花千樹萬樹開,九陽山舞銀蛇,立山玉柱擎天。每當大雪初霽,冬日重新鉆出云層,映照山巒,積雪便不堪溫暖,在幾天之內盡融消于自然,銀色的世界復歸于蒼翠,而獨立山一峰仍冰天雪地,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殘雪就像朵朵凌寒獨放的白梅,在日光下晶瑩剔透,久開不敗,蔚成勝景。于是儀隴便有了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立山霽雪”。清代進士胡輯瑞曾慕名而登勝境,并有詩云:
“聞道立山頂,天空玉桂扶。
春深殘雪在,地迥一塵無。
此景高寒最,何人心跡俱。
仙靈應笑我,只作臥游圖。”
該詩寫景狀物,神形兼具,當是寫給立山最早的廣告詞了。
但真的讓來攻者望峰息心的,不是一峰孤秀的山巒,而是山頂上笑看人間的神靈。已不知是何年何夕,中國神話人物中的一位女杰破云而來,降臨山頂,直到現在,都在過著一種山間才數日,世上已千年的逍遙生活。
她就是傳說中的黎山老母。有的地方稱她為驪山老母,而到了立山,她甘脆化身為立山老母。在民間傳說中,唐朝的樊梨花、宋朝的穆桂英都因得到過她的真傳而以巾幗英雄之颯爽英姿聞名于后世。
廟在山頂,坐東面西,云霧繚繞,宛若仙山里的瓊閣。登上山門,一對石獅武士般分列左右,背脊上各背負一根粗大的圓柱,構成簡潔而神圣的山門,門楣上有聯:“山門不高因雪霽,霧里高閣任云封。”邁過山門,便是通明殿了。檀木雕就的立山老母端坐于正殿之中,拂塵在手,衣袂飄飄,鶴發童顏,慈祥滿面,催人頓首長拜,仰之彌高。寺院西面建有一個造型別致的小樓,自號“摘星樓”,憑地拔起二十余米,扶搖直上,玉筆臨宵,大有詩仙太白筆下“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意境。千百年來,求神的,許愿的,祈禱的,上香的……絡繹于山間小道,蕓蕓眾生心中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甘甜如飴的追求,驅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兒頂禮而來,焚香而去,青山綠水之間,便多出了一些因年代久遠而堆積如山的祈愿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