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近年來 ,儀隴縣緊緊圍繞精準扶貧要求,把就業脫貧作為推進城鄉貧困家庭脫貧的有效途徑,采用創業引領、產業帶動、吸納獎勵、勞務輸出、公益性崗位兜底等方式,促進貧困家庭實現就業脫貧。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縣通過多渠道轉移安置貧困勞動力2.2萬人,占貧困勞動力總人數的89.1%。
創業引領一批
12月15日,天還沒亮,在光華鄉棗子溝村便民路的盡頭,一戶農家小院亮起了燈。湯官強起床洗漱后,徑直來到雞舍里察看,然后給雞拌食、喂食。湯官強原本是村里的致富能人,2011年建起了蛋雞養殖場。誰知2013年他患了肝硬化,一個月光藥費就需要3000多元,住一次院就得花費上萬元,養殖場眼看就要垮掉。后來,他向儀隴縣就業局申請創業擔保貸款,獲得了10萬元扶持資金,并同時申請了創業補貼。“多虧創業擔保貸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目前養殖場存欄蛋雞1萬余只,除去成本,可實現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湯官強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儀隴縣堅持培養和扶持創業帶頭人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切實把對創業者的各項優惠政策真正落到實處,通過政策扶持解決創業人員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同時,積極吸引優秀農民企業家、農民工等返鄉創業,通過創業帶動一批農村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鼓勵農村貧困勞動力根據自身能力自主創業,政府為其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指導、創業培訓等服務,并將農村貧困家庭勞動者納入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范圍。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通過政策獎勵、貸款貼息、創業培訓、創業補貼和創業跟蹤等手段,引導和扶持553名貧困大學生和返鄉貧困農民工成功創業。
產業帶動一批
就業扶貧是一個系統工程。立足脫貧人員穩就業、穩增收,儀隴縣扎實強化各方聯動,全力推動就業扶貧持久見效。
12月15日一大早,日興鎮黎明村1組貧困戶龍從虎便來到位于村子曙光梁上的食用菌種植大棚里,忙著分揀菌棒上的食用菌。除龍從虎所在的1號大棚外,還有2號和3號大棚,大棚正對面還有一座綜合大樓。整個食用菌產業園占地27畝,可容納菌袋45萬個,年產香菇37.5萬公斤,年產值300萬元,可實現利潤150萬元。
“就在昨天,我賣菌子又收入了2000多元,今年脫貧完全沒有問題。”龍從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用5萬元扶貧基金入股食用菌產業園,每年保底分紅就有7000元,效益好的話可以分到1萬元。每年還可種植2萬到3萬個菌袋,合作社按每個菌袋保底利潤2元進行收購,可獲取勞動收益4萬元到6萬元。
依托產業發展,就近帶動貧困勞動力的還有賽金鎮潮水壩村所建的萬畝現代柑橘示范園等。目前,儀隴縣依托馬鞍鎮險巖村眾鑫食用菌合作社、新政鎮安溪潮禽蛋專業合作社、海升柑橘園等就業扶貧安置基地,就近就地安置及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6700余人。
吸納獎勵一批
近日,儀隴縣人社局、縣就業局工作人員來到柴井鄉、度門鎮和河西工業園區,為貧困戶創業實體王麗養雞場、吸納貧困勞動力的種植養殖大戶王明政及就業扶貧基地志鑫鞋業發放獎補資金。
據悉,該項獎補政策是在全縣285個貧困村中選擇120戶在縣內創辦領辦創業實體的貧困勞動力、15個扶貧基地及專合社等進行獎補。“這次的獎補政策主要是為了鼓勵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儀隴縣就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于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并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的企業,新吸納10個以上的貧困勞動力并認定為就業扶貧基地的,貧困勞動力在縣內創辦領辦創業實體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村電商等生產經營實體在本村創業并吸納貧困勞動力或帶動本村貧困勞動力創業半年以上的,都將按相關規定獲得獎補。
截至目前,該縣已先后對30多家企業以及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農村電商等250戶生產經營實體兌現政策獎補資金400余萬元。
勞務輸出一批
針對以往外出務工盲目性大、找工作難、收入低、權益難保障等實際問題,儀隴縣堅持“黨政搭臺、部門牽線、企業參與、群眾自愿”,推動勞動力成建制走出去。
該縣堅持把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輸出作為就業扶貧的重要舉措,建立鄉鎮、村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明細臺賬,做到底細清、情況明,在鞏固與外地現有勞務輸出合作關系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與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區勞務合作,積極與當地搭建信息對接平臺,精準對接勞務需求,有組織地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輸出,通過轉移就業促進農村貧困家庭增加穩定收入。同時,該縣推行勞務派遣、勞務承包、勞務代理三種管理服務模式,做到勞務派遣派送一批、勞務承包輸出一批、勞務代理安置一批、親帶親鄰帶鄰帶動一批,讓剩余勞動力就業不愁。
據了解,儀隴縣主動對接儀隴北京商會、華東商會、新疆商會、深圳商會及勞務輸出合作地,有序組織勞務輸出促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余人,其中省外轉移1.3萬余人。
公益性崗位兜底一批
12月13日,金城鎮雙木村5組貧困群眾林明堂正在清理村道邊的雜草和垃圾。“我家養了1頭豬和10多只雞,還有多余的時間,村干部就讓我清理路邊的雜草和垃圾,一個月有500塊錢的收入。”今年54歲的林明堂腿有殘疾,不能干重活。妻子和年邁的母親長年患病,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如何幫助無技術、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脫貧?儀隴縣人社局等部門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結合當地實際和扶貧對象特點,實施公益性崗位“五加五”模式,安置貧困對象。即對今年擬出列的貧困村托底安置5個公益性崗位,每個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每月待遇不低于500元。以貧困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看護、社會治安協管、鄉村道路維護、鄉村環衛等公益性崗位為托底安置,解決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農村就業困難人員過渡就業,增加貧困家庭收入,實現精準脫貧。
為了切實做好農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人員退出和資金撥付等工作,確保崗位和資金用在真正困難人員身上,儀隴縣還建立健全農村公益性崗位鄉管縣審的動態管理機制,及時將相關信息錄入就業信息系統,做到實名登記、動態管理、精準扶持、精準脫貧。目前,該縣按規定實行公開招聘、定崗考核,安置貧困勞動力13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