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夜校授課老師將課堂搬進田間地頭, 手把手指導村民柑橘樹栽植技術。(資料圖)
●張斌
11月18日晚上8時許,夜幕籠罩下的儀隴縣立山鎮回龍廟村村委會活動室里,人聲鼎沸、燈火通明,該村農民夜校準時開課。“課前群眾‘點菜’,按需安排課程。” 立山鎮黨委副書記、農民夜校中心校校長徐東熟練地打開遠程教育平臺,播放當天要教授的課程視頻。
將農民夜校建成宣傳黨的政策、傳授致富技能、傳播文明新風、促進社會和諧的主陣地,本著這個目標,目前,儀隴共建成農民夜校877所,覆蓋所有行政村;建成農民夜校中心校57所,覆蓋所有鄉鎮。
A 課程設置多元 滿足群眾所需
“今晚要講優質水稻的種植技術,我吃了晚飯就趕過來了。”村民席孝映家住得離授課點較遠,當晚他早早就趕了過來。
席孝映一直在外務工。去年,他家的房屋改造后,他便留在了家里,一方面能照顧老人,另一方面他想就近找一條致富路子。看到村里有很多田地撂荒,他萌生了種植優質水稻的想法。
“種植優質水稻有什么技術要求?”“有哪些事項需要特別注意?”……下課后,意猶未盡的學員們與夜校老師展開了討論,得到答案后才滿意離開。
“視頻+講解的方式,看得明白、講得清楚,我們很滿意。”下課后,席孝映笑瞇瞇地說。
“我們主要對各分校的校長及師資力量進行專題培訓,各分校再建立‘課程菜單’,內容涵蓋種養技術、教育醫療、感恩教育等內容,根據村民‘點菜’授課。”徐東告訴記者,該鎮建立了農民夜校師資力量庫及后備力量庫,根據群眾需求合理安排課程,每月至少進村開展2至3次授課。為實現夜校培訓內容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該縣要求各村的農民夜校在課程設置上要多元化,不僅要講實用技術,還要傳遞黨的聲音,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總之,群眾需要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只要群眾有需求,教授的內容才有吸引力,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B 師資配備多元 選聘專家上門講學
“食用菌是該村的立村產業之一,幾乎家家都有。初冬時節大棚和菌包管護迫在眉睫……”到日興鎮黎明村農民夜校上課的頭天晚上,儀隴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楊建華認真準備著講稿。
黎明村村民龍從虎利用扶貧小額信貸,和其他6名村民包下了一個養菌大棚。了解到有專家要來村里講食用菌種植技術,他毫不客氣地坐在了教室的第一排。講臺上楊建華講得認真,教室里龍從虎記得仔細。
“復興鎮玉皇觀村還邀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上臺講課,并結合‘最美家庭戶’‘孝老愛親模范’評選等活動,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引導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儀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龍世勝告訴記者,該縣注重師資力量的挖掘,只要有經驗、有思想的人都可以上講臺。“田專家”“土秀才”、致富能人和道德模范等,都成了農民夜校的老師。
據了解,該縣按照“專兼結合,以兼為主”的原則組建農民夜校師資隊伍。從領導干部、技術專家、領軍人才、鄉土人才等優秀人才中選聘農民夜校專職教師80余名。從聯系單位主要負責人、駐村幫扶工作組干部、第一書記、致富能人等人員中選聘兼職教師5100余名,確保每所夜校有6名相對固定、素質較高的專兼職教師。
C 授課方式多元 線上線下開展培訓
“進入冬季,柑橘樹的管護特別重要,不然很容易發生死苗。”11月17日,賽金鎮潮水壩村的柑橘產業園里,該縣果類農技專家鄧聲彬正在給該村的貧困戶上課。
賽金鎮探索“夜校+產業”的模式,將農民夜校建在產業鏈上,把產業基地作為農民夜校的“實習基地”。該鎮以潮水壩村為核心,建成海升集團產業園,特聘果類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給村民現場授課,面對面、手把手講授實用技術。
同時,該縣還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設在職業學校、實踐基地等地,堅持現場教學、體驗教學。板橋鄉把農民夜校與網絡教學相結合,利用QQ群、微信群,向在外務工人員傳達脫貧攻堅政策、惠民政策等,讓在外務工人員及時了解家鄉的各項政策和發展變化。該縣還開辦“網上夜校”900余所,依托農村數字電視點播學習平臺,開展教學培訓,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
為保障農民夜校發揮作用,儀隴縣堅持“八有”標準建校,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170余萬元用于農民夜校工作開展,共組建縣級師資隊伍11個,配備夜校專兼職教師5100余名,配發教材1.2萬余冊(份),累計培訓群眾32.86萬人次。
■相關新聞
進村送雞苗 鼓勵貧困群眾勤勞致富
本報訊(記者 李斌)11月17日,儀隴縣農牧業局、機保局的駐村幫扶干部來到該縣新政鎮長里扁村,為該村83戶貧困戶、部分非貧困戶送去了雞苗,并鼓勵他們通過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
當天上午,縣農牧業局、機保局的駐村干部到達長里扁村時,該村的貧困群眾已等候在村委會門前,等待幫扶單位送來的雞苗。
駐村干部們一下車,便和村干部忙開了,協助衛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員對雞苗進行疫病防治,分發雞苗和后期預防藥品等。為保證幫扶取得實效,駐村干部們還邀請技術人員給養殖戶們傳授養雞技術,講解日常喂養、管理和防病等方面的知識。
“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這些貧困戶的關心。”該村貧困群眾程瑞富滿臉笑容地說,“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上了新房子。現在幫扶干部又給我送來了雞苗,幫助我發展產業。我一定好好喂養,通過勤勞的雙手致富,才能不辜負黨和政府、幫扶干部的期望。”
據該縣機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養雞相對輕松,成本不高,養殖周期短,此次共為該村83戶群眾送來了雞苗,幫助他們通過小養殖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