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縣城高中校門口。攝影:本報記者完顏文豪
“考上一個清華北大獎勵50萬元”寫入縣政府工作報告;開設沖刺“北清”的“火箭班”;誘勸學生改志愿;學生考上“北清”老師又得獎金又晉級……
高中學子把考北大清華作為奮斗目標無可厚非,但是“北清升學率”如果淪為政績和收擇校費的籌碼,“超級中學”如果建立在其他中學的荒蕪上,繼而造成教育生態的“馬太效應”,那就離教育作為“立人”和“公平”的本質越來越遠
7月,是很多高三學生領取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一個月,也是很多初三學生和家長為擇校奔忙的一個月。
15歲的李聰看上去有些靦腆。7月18日上午,他坐在從河南省鹿邑縣到鄰縣的小型巴士車后排靠窗角落里,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中,沒說一句話,一直是母親孫靜在向鄰座的乘客講述母子倆此行的目的:她希望兒子能到鄰縣的一高就讀高中。
跨縣擇校為“北清”
李聰剛在家鄉鹿邑縣參加完中考,考了607分。這個分數在他就讀的縣城中學里排名第二,是足以讓母親為之驕傲的成績。因為在鹿邑縣最好的高中,574分就已經過了免費就讀分數線,事實上,他也已經被鹿邑縣最好的縣一高錄取。
但他們對鹿邑縣一高一點也不感冒,仍決定跨縣擇校。原因是,鹿邑縣一高“北清率”為零:沒有一個考上北京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或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的。
孫靜向鄰座乘客談起兒子的中考成績時,面帶喜色,話說個不停。在算上司機、售票員在內只有16個人的小巴車上,子女擇校一時成了最熱門的話題,車上乘客像這個省里不少縣城居民一樣,對一所高中的評價標準很簡單:每年有多少學生考上了北大、清華。
談話間,車上一個抱著一歲多男孩的父親,拿出電話打給在高中學校工作的朋友,幫大兒子咨詢擇校的事情。但他并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因為兒子中考只考了560多分,本縣和鄰縣的“好學校”都不容易進去。
這是孫靜第一次來到鄰縣縣城,下了縣際間的小巴車,她對那所高中所在的位置茫然不知。但她早就聽說過,這所高中去年有30多個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而她也知道今年這個數字將突破40。
這所高中創造的“北清升學率”,整個縣城幾乎盡人皆知。在縣城,出租車司機能準確說出最近兩年考上北大清華的人數,高中門口推著冰箱賣飲料的老板,熱情地向前來擇校的學生家長詢問學生的考分,并根據自己掌握的招生信息,判斷那些學生能不能進入該校重點班。
在這個縣城一所允許招收復讀生的高中里,本省各地牌照的汽車擠滿了本就不太寬敞的校園,著急辦入學手續的學生和家長擁堵在教學樓一層走廊里。在 一側墻面上貼著每個班級的學生名單,記者在高三(48)班的名單上看到,54人的班級里,有來自6個周邊縣城和包括省會城市在內的7個地市的學生。
開設“專班”沖“北清”
據了解,一些高中學校為了提高“北清率”,會開設由“尖子”學生組成的“實驗班”“火箭班”,配備最優質教師資源,“精準”沖刺。
記者了解到,湖北宜昌某縣級市一重點高中,在2010年開辦“火箭班”,在學生高二年級結束之前,選拔15名成績最好的學生作為“北大清華預備軍”。
據常年擔任“火箭班”班主任的一名老師介紹,“火箭班”里的任課老師都是整個學校的骨干精英,專門為這15個學生服務。在課程設置上,“火箭 班”跟普通班在高三前半年多時間里差異不大。但是,到了高考前三個月,“火箭班”會大大增加課程知識和題目的難度,為沖擊北大清華備戰。
據了解,這所學校每年有5到7個學生考上北大清華,考上的基本都是在“火箭班”里被重點培養的學生。上述“火箭班”老師說,學校發現有一些“實驗班”的學生也有考北大清華的潛質,“火箭班”數量變成了兩個,人數從最初15人擴充到現在的72人。
開設“專班”沖“北清”的高中絕非個別。河南省南陽市某高中“實驗班”班主任,曾到過周邊省市多所高中交流學習,據他介紹,這些高中也都有類似 培養北大清華“種子選手”的“實驗班”。然而,在他看來,培養北大清華的“苗子”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他所在的高中,在2012年考上北大清華人數比較 少,學校面臨的社會壓力比較大,于是決定在2013年選拔15名學生,也組成一個“實驗班”,培養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
這位“實驗班”班主任介紹,學校剛開始開設這個班級的時候,很多有名氣的老師都不愿意去教這個班,“給這個班教課,學校的要求不是說要考上一本高校,而是要考北大清華,要考上狀元的。很多老師壓力比較大,出不來成績很難給學校交代,自己的教學水平也得不到認可。”
對于這個班,當時有一種說法“成就了少數人,大多數在里面受煎熬”,是在說很多學生在瞄準北大清華的“實驗班”里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如果在一 個80人的班里,學生哪次考差點不明顯,但在一個15人的班里,很容易就考了倒數。學生壓力比較大,如果內心不夠堅強就可能會出問題。”該“實驗班”班主 任坦言。
在高校選擇上,一些省會重點高中和縣級高中之間、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湖北某市高中的一位副校長向記者透露,該校幾 乎每個班都有學生考上北大清華,學校里不會為北大清華升學率而發愁,“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不局限在考上北大清華,香港的大學和國外的名校都是我們的目 標。”
受訪的縣級高中教師介紹,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縣,大部分高中學生來自農村,家長沒有經濟實力讓孩子去香港或國外讀大學,認為北大清華才是學生應該去追求的最頂尖高校。
記者了解到,在一個地區,有的縣每年都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生考上北大清華,有的縣多年來沒有或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考上北大清華,家長對“北清率”的看重,往往會導致生源跨縣流動,甚至有省城生源流向縣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部分“北清率”高的學校被允許跨區域招生,會對當地以及周邊地區的教育生態平衡帶來破壞,會導致有些地方的高中招不到成績好的生源,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有些地方教育部門限制生源外流,這種矯正方式有一定合理性,可以維護當地教育生態平衡,但單是采取這種措施還不夠,還要在教學質量上、管理上有所提升。”儲朝暉說。
“北清”才是硬道理?
一年多前,18歲的李志遠沒有想過自己以后的生活會跟醫學有什么交集。
去年高考之后,他在初次填報志愿時,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的機械專業和浙江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的電氣和機械專業。根據他當時的想法,“男孩子會比較喜歡工科專業,剛開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醫學方面的專業。”
他記得,高考后有一次,他和父母與校領導聊天,校領導勸說他報考北京大學醫學部,“那次他們沒勸動我,我也沒想學醫學。”之后學校又勸過他,但他還是沒有報北大醫學部的打算。
按照李志遠的設想,如果足夠幸運,他就可能被上海交大機械專業錄取,為了保險起見,他在第二志愿里填了浙江大學。像理科班里大部分男生一樣,他高中時喜歡機械類專業,對未來職業的設想就是做一個工程師。
在他填好志愿的第二天,班主任就“上門”說服他報考北大醫學部。“班主任其實也不想強迫我報北大醫學部,但是校領導一定要我報這個。”李志遠說。
在學校承諾多給幾萬元獎勵,老師對他和家人不斷勸說之后,李志遠在允許修改高考志愿的幾天期限內,第一志愿改成北大醫學部某專業。
最后錄取結果出來,他以高于錄取線2分的成績被北大醫學部某專業錄取,根據往年分數線,北大醫學部的錄取分數線都要比北大“本部”低十幾分。對他就讀的高中來說,多一個上北大清華的,才是硬道理。
記者從多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學生那兒了解到,他們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曾受到過學校方面的“引導”和“勸說”,有的學校做出承諾,學生 被清華北大錄取后,學校給予學生幾萬元的現金獎勵;有的學校在給部分學生爭取加分名額時與學生約定,要求學生在高考取得高分成績后填報清華北大;有的學 校,“勸說”達不到北大本部和清華分數線的高分考生報考北大醫學部,以便在招生宣傳上提高學校的清華北大升學率。
“買”來“苗子”考“北清”
前述“實驗班”班主任說,高中學校奉行“北清率”高才是硬道理,因為各個高中學校在招生上有競爭。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田志磊介紹,很多省的一些縣級高中幾乎很多年出不了一個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這些高中會花錢“買”一些比較好的“苗子”(一些高分復讀生或初中升高中的高分考生),每個月給這些“苗子”發獎學金或生活補助。
“高中跟義務教育不一樣,并不是財政全額保障的,學校收入一大半來源于收費。對于高中學校而言,考上北大清華的人數是制定擇校費標準最好的信號。高中收多少擇校費、收多少學生,家長看的就是這個高中考上多少個北大清華。”田志磊說。
地方政府愛“北清”
事實上,看重高中“北大清華升學率”的不只是學生家長和學校,還有地方政府和官員。
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于當地高中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的,一些縣級政府會拿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財政資金獎勵學生和老師。
2013年3月,河南省沈丘縣對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和學校實行一項獎勵政策。這項政策出現在當年該縣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著力加強高中教育 管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高考升學率,每考入清華、北大一名學生,縣政府獎勵50萬元。力爭用2—3年的努力,打好教育翻身仗”。
該縣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考上一個清華北大獎勵50萬元”政策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背景是,前幾年縣里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很少,縣里領導對教育非常關注,提出“創名校、爭名牌,打造一個全能學校”的想法。
“獎勵資金是縣里財政撥款,當時縣里制定了一個分配方案,50萬元獎勵中,被清華北大錄取的學生可以得到10萬元,該學生的初中母校得5萬元,剩下的資金在高中學校老師中分配。”該工作人員說。
記者從多名當地老師和家長處證實,這項獎勵政策從2013年開始實施,當年縣二高有兩名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獎勵資金全額兌現并發放。
當地某高中高三年級老師介紹,對于高中老師來說,自己培養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是一種很大的榮耀,除了獲得現金獎勵外,在教師評職稱晉級上也獲 得格外照顧,“職稱晉級需要積分,縣、市、省優秀教師以及教齡都參與積分,教齡一年可以積0.5到1分,國家模范(教師)才加9分,但培養一個清華北大學 生,老師可以加20分,甚至30分。”
一位在某縣城非重點高中任教的高三年級老師,在談及她所在高中“清華北大升學率”時顯得沒有太大興趣,“考上清華北大都是縣一高的,我們學校都是二流的學生,考不上清華北大。”
縣、市政府拿出財政資金獎勵上北大清華的考生與學校,沈丘縣并非孤例。2015年,河南省扶溝縣有7名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其中一人是該省文科狀 元,縣政府拿出140萬元對這7名學生和任課老師進行獎勵。同樣是河南省,某縣高中曾有20多個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該高中校長獲得縣政府的一套住房獎 勵。福建省某市在2013年推出獎勵政策,對本市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按照每生30萬元標準獎勵,10萬元獎勵學生,20萬元獎勵學校和老師,所需資金列 入市財政預算。
辦學不是逐“錦標”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現在有些地方高中教育存在愈演愈烈的錦標主義思路,很多地方政府把能考上多少個清華北大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會把少數學生集中到一個學校或班級里面,沖高考上北大清華考生的人數,由此向外界展示當地基礎教育的成功。
針對這些問題,熊丙奇表示,一方面要解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的問題,不要再強調北大清華、“985”“211”高校,不能再把高校分為三六 九等,應該讓每個高校平等地競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唯清華北大論的辦學思路要改變,不能把教育資源集中到重點高中和部分學生上,而是要引導義務教育、基 礎教育均衡發展。
田志磊認為,只要現在還是應試教育,學生還是沖著清華北大去考,只要高校之間的差異還這么大,社會上還是就只盯著頂尖名校。他說,“因為高中學校的擇校費、當地政府的教育政績怎么去判斷,能考上幾個清華北大是最直接的判斷標準。”
到了鄰縣一高門口時,孫靜言語中沒有了之前的喜悅和驕傲,她開始有些焦慮,因為她聽說這所高中重點班的分數線是611分,兒子差了4分。她在等待一個當地的親戚,據說有能力讓她孩子進入重點班。
還有一件事讓她發愁,兒子學籍在家鄉鹿邑縣,縣里不希望高分學生外流,因此不給她辦理戶籍或學籍的遷移。這樣李聰到鄰縣一高只能算是借讀生,借讀費三年1.8萬元要一次交清,而在鹿邑縣一高他本可以免費讀三年高中。
在當地,遇到正常途徑難以解決的問題,人們還是習慣花錢找熟人疏通關系。孫靜也想著花點錢找人幫忙,希望能把兒子的學籍轉到心儀的鄰縣一高,但她也不確定那件事能不能辦成。(本報記者完顏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