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四川省第六批“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名單出爐。經過連續六輪創建示范,省級示范縣達122個,占全省有農村公路縣(市、區)的70%。新增5個“晉級”市州,全省“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市達到8個,從“試點示范”向“全域推進”邁進。
看公路
“農村公路+”,服務產業發展
11月19日,周末,瀘州市江陽區沿沱江旅游公路上,市民或騎行鍛煉,或慢跑健身,或游玩休閑,25公里鄉村路成了旅游目的地。這條旅游路沿線建有觀景平臺,同步完善了沿線停車場、公共廁所、自行車租賃等基礎服務設施,設置文化型、生態型、民俗型等景觀小品,2021年被評為全省首批“最美十大農村路”。
公路連接了江陽區2個鄉鎮、7個村。“以前從況場街道到通灘鎮,只有一條省道,結合‘四好農村路’的示范創建,我們就想,沿江打造一條示范路。”江陽區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商紹春回憶。
近期,江陽區又啟動了對沿沱江旅游公路的提升打造,計劃再投入3000余萬元,建夜間燈光秀、導視標識、智能化管理等項目,打造“特色夜景沿江長廊”打卡地。
江陽區的“四好農村路”建設,堅持路產融合、路景相融,堅持與農業產業、鄉村旅游、生態文明等深度融合發展,讓農村公路圍繞產業建,暢通的交通路網串起8個現代農業園區、28個景區景點,帶動農村增收致富,更帶動都市近郊休閑旅游業蓬勃發展。2021年,江陽區近郊游綜合收入達31.85億元,同比增長11.3%。
今年,瀘州市成功“晉級”省級示范市,所轄7個區縣全部創成“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或省級示范縣。圍繞地方發展戰略,以市為單位的示范創建精品線路正逐一推出: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聚焦都市鄉村近郊游打造232公里“酒城融合精品線”,瀘縣、合江縣圍繞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205公里“川渝聯動樣板線”,敘永縣、古藺縣圍繞“醬酒+紅色旅游+山地康養”打造466公里“長征文化示范線”……
“目前,全省已累計建成1.2萬公里示范路。”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大批富民產業路、幸福美麗路、鄉村旅游路的加速建成,為農村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
聚力公路圍繞產業發展服務,我省將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產業路旅游工程,明年計劃建成1000公里,到2025年實現所有3A級以上旅游景區、縣級以上產業園區通四級雙車道以上公路,“屆時力爭‘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達80%以上、省級示范市達50%以上,推動示范創建從區域示范引領向全域達標發展轉變。”上述負責人表示。
看運輸
“金通工程+”,打通客貨運“最后一公里”
今年3月起,家住瀘州市瀘縣牛灘鎮壽尊村的余杰開始“獨立”上學,每天早上,他來到家門口附近的公交站,和同村同學搭乘“護學公交”,直達牛灘小學校門口。以前,他們步行上學,有的要走30分鐘,連通家校的“護學公交”縮短了孩子們上學的時間,也保障了他們的路途安全。
為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探路,是交通運輸部賦予四川鄉村運輸“金通工程”的交通強國試點任務。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瀘縣在全省百萬人口大縣中率先實現“社社通”水泥路和“村村通”公交全覆蓋后,收集分析農村群眾需求,有針對性開通特色公交,讓農村群眾出行更為方便。
趕火車到省城,再轉車到縣城、鄉鎮,最后走路回家——過去很多年,在廣東東莞打工的潘井文夫婦都是這樣坐“截截車”回家,用他們的話來說,是“坐一次傷一次”。今年春節,通過“春風行動+金通工程”一票制運輸,他們第一次實現了從“廠門”到“家門”,買一次車票,就從廣東回到了瀘州市合江縣先市鎮大土灣村的家。回家路從未有過的便捷,帶給他們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巴適得很!”
通暢的公路、完善的路網,為“金通工程”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支撐。目前,全省已發展2.7萬輛農村客運車輛、8400余條農村客運線路,居全國第一位,35個縣(市、區)實現了全域公交,普惠便民的客運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作為全國首個鄉村運輸類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金通工程”如何高質量推進,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新信號已經釋放——今年,我省首次評定“金通工程”樣板縣,并確立首批“交商郵”融合發展試點縣。
走進“交商郵”融合發展試點縣鹽邊縣交郵共建漁門配送中心,取件、寄件兩條工作線忙個不停,除小件包裹、快遞外,農特產品的寄出占了大頭。
漁門鎮是鹽邊縣北部片區鄉鎮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這里山勢起伏,最遠的行政村距縣城有200公里,快遞車跑一趟虧一趟,沒人愿做這“虧本生意”。
依托網絡化的便捷交通,鹽邊縣搭建起“客貨同網”新平臺,整合25條城鄉客運線路、70余輛客運車輛,采取“客運帶件”模式,開展寄遞、乘坐、運輸于一體的客貨郵綜合服務,企業運輸成本大幅下降,快遞進了村,也打通了農產品進城的“堵點”。交通、郵政、商務等部門整合資源,建立起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物流配送加快向鄉村延伸,2021年全縣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9億元,同比增長80%,“電子商務+農村客運”模式入選了交通運輸部首批農村物流服務品牌。
“金通工程”+郵政、商務、旅游……服務的內涵在不斷拓展。
看未來
還將“+”什么,這些新探索不斷涌現
接下來還能“+”什么?在各市州,一些新的探索正在涌現。
年初,交通運輸廳會同財政廳、農業農村廳和省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四川省“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復核工作方案》,從今年起每年復核“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的農村公路的路況水平和交通安全管理等,以不低于10%的比例隨機抽取省級示范縣,根據復核結果給予“黃牌警告”或“撤銷命名”等。
“今年的首次復核,有一個縣收到了‘黃牌警告’。”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旨在建立長效機制,繼續擦亮四川“四好農村路”品牌,也為“農村公路+”“金通工程+”提供基礎支撐。
圍繞農村公路建設和長效管理和養護,各示范市、示范縣開展了積極嘗試。
破解縣級財政農村公路資金配套難題,達州市探索用資源換資金,把礦業開發審批與礦產周邊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掛鉤,通過讓渡礦權收益換取企業資金反哺礦區農村公路,并圍繞鄉村振興重點項目,采取多種模式,引進社會資本用于產業路建設,年度投資創下新高。探索農村公路養護新模式,瀘州市龍馬潭區推行農村公路災毀保險,拓寬養護資金來源;瀘縣則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行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試點。
農村公路里程不斷延長,為更有效地管理公路,成都、瀘州、樂山正在探索智能化手段,替代傳統的人工巡查,實現農村公路“建管養運”的高效管理。
省級層面已有行動。今年8月,全國率先,四川省“四好農村路”數字化發展技術研發中心揭牌成立。研發中心依托四川公路工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而建,公司副總經理楊新春介紹,中心將重點研究農村公路重點橋梁簡易安全監測、輕量化路況評定、“金通工程”車載視頻道路資產監測3項技術,采取技術手段,對橋梁等重要構造物進行動態監測,對公路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對路側安全風險能主動發現并防控。“比如,在‘金通工程’車輛前方裝載攝像頭,當車在路上跑的時候,如果公路有受損,系統可監測到并將視頻上傳到后臺,通知護路員前往處理。”
“金通工程”的服務功能還將進一步拓展。如今,全省每輛“金通工程”車輛都安裝有主動智能防控系統,與“四川省鄉村客運監管服務平臺”實時連接,有專人值守監控車輛運行情況,駕駛員若有抽煙、打電話等違法違規行為,平臺還會自動報警。
“既然已經實現了信息化,那么我們的鄉村客運,是不是可以再疊加服務功能,讓群眾坐車更方便?”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負責人表示,我省將拓展客運互聯網服務功能,加快升級平臺,實現車輛動態實時可查,屆時,群眾通過手機APP即可“掌”握車輛情況,進行查車和約車。
“交商郵”融合發展方面,還將繼續擴面拓能,制定完善交商郵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營運服務規范,促進交商郵融合標準化規范化。
記者 王眉靈